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小学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真题及答案
编辑:育德园师(www.ysedu.com) 2015-03-20
756

三、材料分析题
24、【解析】
(1)沈老师的处理方式很恰当
第一,沈老师做到了长善救失。虽然是学生的恶作剧,但是沈老师还是能看到学生的山观点,并进行了赞扬,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
第二,教师运用了期望效应。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教师的启发表明,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期待,并能鼓励指导学生,学生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。
第三,教师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原则,在教学中能够从思想品德方面给与学生一定的启发,能够做到学生的自我感悟。
(2)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策略,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,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:
①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。
②非言语警示或停顿。
③适时表扬正确行为。
④言语提醒、反复提醒。
⑤直接提问。
⑥执行结果,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。
25、【解析】
(1)评析刘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。(10分)
第一,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,能让学生感觉教师的评价是合适的。
第二,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指导性,通过教师的评价,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朝向哪个方向努力。
第三,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,刘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适合学生,而且评价也非常正确合理。
(2)谈谈“新课改”倡导的评价理论。(10分)
新课改倡导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,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,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、积极的反馈,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。
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。
评价内容综合化。全面素质评价。
评价方式多样化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。
评价主体多元化。教师、学生、家长、管理者共同参与的、交互作用的评价
更注重评价过程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
四、教学设计题
26、【解析】
(1)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,试拟定教学目标。(10分)
①知识与技能目标: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,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。正确读写“维持、财富”等词语;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;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动作、神态、语言的描写,正确分析父亲刚正、诚实、讲信用的人物形象。
②过程与方法目标: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,学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手法。提高自己的体悟理解能力。
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懂得诚实、讲信用是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,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。
(2)为本课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。(15分)
第1组:父亲角度
问题1: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,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父亲的描写,谈谈感受。
问题2:概括父亲身上的高贵品质。
问题3:父亲内心“选择”与“矛盾”的核心在什么,请你设计父亲的内心独白。
理由:新课标指出: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,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、引领和点拨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。这组问题从父亲的角度,通过逐层提问设疑,深入文章中心,将主动权交给学生,让学生理解诚信守实的做人原则,明白“道德难题”的真正内涵。
第2组:母亲角度
问题1:如何理解开头段落母亲说的“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,有信用,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
富。”的含义,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读课文,解读“财富”的含义
问题2:母亲安慰我说:“不要烦恼,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。”什么是“道德难题”,我心中的疑问解开了吗?
问题3:父亲解决了这个道德难题了吗?我明白了吗?请谈启示。
理由:从母亲的角度,串起全文情节脉络,让学们清晰明了把握文章重点。
第3组:“我”的角度
问题1:文中“我”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样子的?
问题2:我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?
问题3:我“释怀”了吗?明白了吗?我们家最富有的是哪个时刻?为什么?
理由:从“我”的角度,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作者的内心,更能通过“第一人称”解读文本所揭示的人生哲理:诚信、信任。
(3)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并简要说明理由。(15分)
理由:本文的核心是通过“道德难题”的由来以及结局,向人们揭示做人的基本准则:诚实、守信,从而懂得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。文章反复论述的核心就是“诚实守信”。而板书设计的原则是力求简单大方,重点突出,逻辑清晰。这则板书正是符合这个原则,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。
27、【解析】
(1)依据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简要说明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落实“四基”。(8分)
①基础知识。本课中,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,获得圆的相关知识,这样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。
②基本技能。学生在观察圆的特点,动手操作画圆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。
③基本思想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。
④基本活动经验。学生通过动手,增加操作体验。
(2)若指导六年级学生学习本课,试拟定教学目标。(10分)
①知识与技能目标:简单认识圆,并理解掌握圆心、直径、半径等概念。
②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观察、思考和动手操作等对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,并能借助圆规正确画出圆,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。
③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目标: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,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美感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(3)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,设计教学过程。(22分)
一、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
展示课本55页的图片,让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出认识的图形,引导学生发现车轮,花坛和水池等都是圆形的,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知识—认识圆。
二、观察思考,动手操作对圆有个直观、明确的形象认识
(一)找一找
组织学生找一找身边或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的?
(二)画一画
1、以小组为单位,讨论如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?
2、上台展示讨论结果,教师点评。
(三)折一折
1、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圆剪下了,对折、打开,再对折、打开,依次重复几次,发现有什么变化,能得到什么规律。
2、结合同学们的观察发现,教师讲解圆心、直径、半径等概念。
3、练习:用彩笔描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。
三、教师演示,学生练习
1、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用圆规快速而准确的画出不同大小的圆:首先将圆规的两脚分开,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为半径;其次,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圆心;最后,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。
2、学生模仿练习,教师巡视指导。
四、总结体会
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?
五、布置作业
同学们,课下想一想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?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