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演讲稿之《沁园春•长沙》
编辑:育德园师(www.ysedu.com) 2013-09-25
446

四、教学过程
◆ 导入单元总括:中国新诗简介、诗歌鉴赏方法(重在品味,聚焦诗歌的意象、意境、语言和情感)
概述初中教材中的《沁园春•雪》,介绍词的常识,包括词的起源、发展,词牌、词的格式名称。过渡到《沁园春•长沙》介绍本诗歌的写作背景。
◆ 整体感知 录音示范朗读全词,学生朗读,培养语感。思考: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?(明确:上阙写景,下阙抒情)
◆ 精读 研读上阙:
1、开头三句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”。 明确时间、地点和特定的环境,勾勒“独立寒秋图”
2、关于“独立”的意境。明确“独立”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,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。联系当时的背景,毛泽东正收到军阀通缉,诗人身处险境却依然能“独立寒秋”,坦荡从容。对比唐朝柳宗元被贬永州,身处逆境时所作《江雪》中的“独钓寒江雪”, 意境相似,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。
3、提问“看”字管到哪里?(生齐读)
4、教师范读:体现“看”是领字,要稍顿,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,充满兴奋喜悦之情。最后一句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是哲理性的概括,要有彻悟、慨叹之意。
5、学生归纳作者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的特色。
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——放眼望去(远眺)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——收回(近观);鹰击长空——仰视(高景);鱼翔浅底——俯察(低景)
6、想象诗人所展示的内涵,明确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“湘江秋景图”:勾勒形态(群山、层林、江水、船只、雄鹰、游鱼)、染上色彩(火红的枫林、蓝天碧水、灰色的飞鹰)、“静画”变“动画”(秋风送爽,吹动满山的枫叶,像熊熊燃烧的火焰。江水缓缓流淌,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。雄鹰在蓝天翱翔;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)、“特写镜头”(船上耀眼的白帆,游鱼的细鳞,水底的沙石)
7、概述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,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,并做了哲理性升华。
8、对比古今写秋之别,明确诗人的气度、胸襟、性格、身份、体会作者诗词的不同凡响与豪情壮志。
9、“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明确上阙通过写景提出“谁主沉浮”的问题,抓住全诗的“诗眼”(生齐读上阙)
研读下阙:
1、“携来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”。 明确“百侣” 呼应上阙的“独立”回忆往昔岁月。
2、找出下阙领字“忆”,回忆往事,以“抒情”方式回答“谁主沉浮”。这些青年才华、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。
3、最后三句:“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”抒发作者的大气魄、鸿鹄之志与革命气概,抒发“慷慨激昂”的感情。
◆ 教师总结归纳全词
⑴作品的结构特点:全词分上下两阕,上阕写景,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,并即景抒情,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。
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: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,下阕由忆巧妙作答,思路清晰。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、地点、环境。然后一个“看”总领七句,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。诗人从山上、江中、天空、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,即景动静、远近结合,对照鲜明,生机蓬勃。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、树、水、船、鹰、鱼,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,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,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。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,准备了气氛。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,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,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。一个“忆”字又统领八句,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,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。
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:本词语言,用词精当、形象,极富表现力。如“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,“万”字写出了山之多,“遍”字写出了红之广。“层”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,“染”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,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。“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”写的是近景,“漫”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,“透”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,“百”字写舸之多,而一个“争”字,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,活现出千帆竞发,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。“鹰击长空”用“击”而不用“飞”,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。“鱼翔浅底”用“翔”而不用“游”,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,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,形象生动。
五、齐读全词,要感情充沛,气势高昂。
六、布置练习,完整背诵
七、板书:略
以上的就是《沁园春•长沙》是人教(实验)版高一年必修I的说课教案,作为模板这个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帮助的。希望以上的教案说课模板,能为各位学子带来帮助。更多内容请关注育德教育网
移动端访问: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演讲稿之《沁园春•长沙》